400-081-5008马上体验

建筑业是“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

2024-05-21

     疫情以来,全球经济均处于缓慢增长甚至下行状态,国内经济发展同样面临“三重压力”,宏观经济的下行周期给各行各业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聚焦建筑行业,民营房地产企业频频爆雷造成整个行业的“地震”,几乎改变了建筑业发展的格局与态势。一时间民营企业的支付能力、信用能力成为众矢之的,市场在融资、招投标、合作单位选择等方面呈现出偏好国有企业的现象,“国进民退”又被频频提及,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国进民退”的官方定义是指国有经济市场份额的扩大、民营经济市场份额的缩小,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力度加强。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国进民退”与“民进国退”之争?从定义也可窥见该争议与经济发展周期密切相关,当经济发展处于下行周期时,国家会出台一系列有利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国有企业在其中更能发挥体制优势促进自身发展;当经济发展处于上升周期时,经济发展更加市场化,民营企业更能施展拳脚。聚焦当下,本文将先从政策、市场、企业能力等角度多维度阐述建筑业发展现状,再评估当前的发展态势是“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
从企业能力看。融资能力方面,建筑央企与国企融资渠道丰富,可采取结构化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资产证券化、供应链融资、保险集中、发行债券等多样化渠道。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使得央国企的综合融资成本更低,如中国建筑、中国中铁2021年的财务费率分别为0.59%、0.35%,而作为民企的某A公司、某B公司则分别为8.78%、7.25%,央国企在融资能力上更具有优势。资金实力方面,现金流是当前企业生存运转的关键指标,在行业不景气的时代,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都面临“要钱”困难的难题,以中国建筑和中国中铁2023半年报为例,中建经营性净现金流出585亿元,中铁经营性净现金流出299.7亿元。但面对同样的市场困境,央国企家底更厚,资金实力使得其在承揽项目中更有底气、更有竞争力。
从资源能力看,大型央国企业务多元、产业链优势明显,在融、投、建、营的实力方面远胜民企甚至是地方中小型国企;在政企关系对接方面,国企也具备明显优势。从前文分析来看,政策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市场竞争中国企又占据了明显优势,这是“国进民退”吗?笔者认为不是,这种现象并非是宏观政策调控所致,而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造就了国企更强的竞争优势,本质上是一种“市场竞争行为”。一方面,当前政府隐性债务高企、支付能力下降,从政府发包的角度更倾向于选择资金实力好、信用风险低的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央国企的技术实力突出,使其在重大且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建设上具备较强竞争优势。但国企也并非坚不可摧,大型建筑央国企同质化竞争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体制机制僵硬,仍存在很多不足。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应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以应对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态势。民营企业的发展策略:第一,提高管理水平。民营企业要发挥机制的灵活性,压减管理层级、精简决策流程,提升组织效率。同时,加强现场管理、成本管理等,推动精细化管理,真正实现降本增效。第二,加强财务管理。一方面加强资金管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企业现金流,减轻经营风险;另一方面积极利用政策,拓宽融资渠道,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减轻企业还本付息压力。第三,扩大合作圈。民企需建立合作“朋友圈”,积极与国有企业、产业上下游企业合作,通过资源互换或强强联合等方式,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互惠共赢。第四,专注市场细分领域,在市场细分中找到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国有企业的发展策略:第一,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利用数字化工具与技术穿透企业管理,提升管理效率。第二,强化风险管控力度,建立风险识别库,加强对重点领域项目投资与承建的审核。第三,深化技术创新,尤其对于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研究和突破,建立技术护城河,巩固市场竞争地位。
“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不会动摇,不存在某一方进另一方退的可能,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需要遵循市场规则,没法投机取巧。与其纠结谁进谁退,不如一起把蛋糕做大,利用国有资金和优质项目撬动闲置、没出路的民间资本、民间力量参与到有利于国计民生、科技创新的项目中,彼此取长补短,最大化激活躺在定期账户上的社会存量资金,真正把“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形成“国进民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相关标签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上一篇:重磅,招投标大改!国务院发布重要通知! 下一篇:EPC工程总承包与施工总承包的不同之处

相关阅读

MORE>>